您当前位置: 梅州文明网首页 > 社会正能量
90岁“怪老头”的35年“喇叭人生”
发布时间: 2023-07-13来源:南方+

  每天早上6时30分,梅州市五华县黄龙村便会准时响起广播。这座广播站不在村头、不在村委会,而在村民家楼顶。

  1988年,退役军人钟裕祥自掏腰包,在自家楼顶搭了广播站,“用高音喇叭,把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播出去。”这一播就是35年,大家亲切地叫他“喇叭叔公”。

每天上午6时30分,钟裕祥准时到岗转播新闻。

每天上午6时30分,钟裕祥准时到岗转播新闻。 

  如今,手机、互联网等技术快速迭代,屋顶20个高音喇叭早已“落伍”,钟裕祥始终将这些“铁疙瘩”视若珍宝。即使亲人搬去镇上生活,他宁愿独居老宅,坚守这份“广播事业”。

  钟裕祥不仅“怪”,熟悉他的人都知道,“怪老头”还是情系乡邻的“热心肠”。

  从祖国万里沙场到故乡两尺见方的广播站,钟裕祥选择用一生为国为家站好岗。

90岁“怪老头”的35年“喇叭人生”。

90岁“怪老头”的35年“喇叭人生”。 

  第一怪:好东西不自己捂着

  “快!去叔公家占位置!”连续剧即将开播,丢下碗筷,一群小孩拎着小板凳,直冲冲跑去钟裕祥家“蹭”电视……村民钟定昌还记得小时候去钟裕祥家里看“公用”电视的场景。

  钟裕祥从小便是孤儿,靠挑石灰谋生。后来,他成为当时村里少有出国“见过世面”的人,也是村里最早拥有家电的一批人。

  当兵给了钟裕祥人生转机。

  钟裕祥虽身世可怜,但吃得了苦。1956年,村里推荐23岁的他参军入伍。

  多年军旅生涯,让潦倒的穷小子“翻了身”。每每提起,钟裕祥总带着发自内心的感激:“都是党和国家对我的培养。”

  退役转业后,钟裕祥被分配到省水电二局工作。一切从零学起,钟裕祥跟着工程队转战南北,修水库、建水电站。

  后来,钟裕祥被派遣出国,跟随大部队援助非洲刚果(布)布昂扎水电站、索马里弗诺力水利工程建设。

  出国是个陌生的事。钟裕祥只知道自己去了遥远的地方,远到家书要一个月才能抵达。语言不通,他连比带划度过了8年异乡时光。他们带去了水利技术和知识,当地非洲人教会了他“水泥”“小孩”等单词。

  1987年,钟裕祥退休返乡,发现村里信息闭塞,村民接触外界信息有限。电视、电话、收音机……钟裕祥把从国外带回来的家电从内屋搬了出来,成为村里的“公共物品”。他去过外边的世界,也想村民看一看、听一听。

  小小家电,连通了村里村外。

  每到傍晚时分,钟裕祥家里好不热闹,“都赶上村里放电影了,连窗户外都站满了人。”钟裕祥小女儿钟超珍说,直到现在仍还有人打家里的座机找人。

  村民说钟裕祥“怪善良”,好东西不捂着,也没心疼过费用。

  慢慢地,天井里挤不下更多人了,钟裕祥开始急了。

  电视屏幕小,看到的人有限;声音却不同,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于是,钟裕祥盯上了身边的收音机,“就用高音喇叭,把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播出去!”

钟裕祥自掏腰包、自建自修广播站。

钟裕祥自掏腰包、自建自修广播站。 

  第二怪:积蓄全投“铁疙瘩”上

  洪亮、热闹,这是村民黄惠梅第一次听到喇叭响起的感觉,“村里不再冷清。”

  最初的广播站十分简陋:不过1台收音机,1只放大器,2只高音喇叭。

小小的广播站设备简单。

小小的广播站设备简单。 

  如今,无需走近钟裕祥家,就能远远看到他家楼顶架着喇叭。从原来的2个翻了10倍,喇叭越架越高、越架越密。

  “要让更多的人听到。”这是钟裕祥始终不变的信念。

  35年来,家人多次搬家,钟裕祥始终带着他的宝贝“铁疙瘩”。几年前,孩子们想把二老接到城里去,钟裕祥却舍不得他的“广播事业”,独自留在了村里。

钟裕祥放不下他的宝贝“铁疙瘩”。

钟裕祥放不下他的宝贝“铁疙瘩”。 

  退休不同儿孙享清福,整天守着“铁疙瘩”。村民和家人都说钟裕祥“怪”。

  钟超珍说,父亲几乎将每个月的退休金都用在广播站,更新喇叭话筒、购置零配件光盘,“小时候要零花钱,爸爸总说没有,一旦喇叭坏了,他却能‘变’出钱来。”

  慢慢地,喇叭也成了村民生活的一部分。

  过去,钟裕祥每天早上6时30分和晚上6时转播新闻,午间时分会放些红歌、山歌。村民把准时的喇叭声当作闹钟,劳作时间都由喇叭“说了算”。

  黄惠梅还记得一次因为喇叭闹的笑话。

  农忙时节,看大家干得辛苦,钟裕祥一时兴起,给大家播个山歌鼓鼓劲。大家伙一听喇叭响了,便收工回家休息。“还不到十一点,田里头却没了人影。”黄惠梅笑着说。

钟裕祥楼顶的喇叭越架越多。

钟裕祥楼顶的喇叭越架越多。 

  “你们家的喇叭怎么没响?”“你爸什么时候回来?”偶尔钟裕祥进城看病,钟超珍的同学常常向她追问。

  如蝉鸣、蛙叫、鸟语声般,喇叭声成了黄龙村的独特乡音。老一辈的村民说:“一天没放喇叭就不习惯。”

  第三怪:自家田不耕,跑去帮大家

  “水来啦——”

  深夜12时,钟裕祥的广播声穿过黑暗,给村民带来了“及时雨”。

  水是农民的命根子。黄龙村地处下游低洼地区,上世纪八十年代,一遇天旱,村里滴水难求。

  当时,钟裕祥是生产队队长。他与上游村交涉:“晚上12点到早上6点,你们休息的时候把水放给我们。”

  上游村的村民见他一个退休老兵,还在为大家伙的事来回奔波,终于答应下来。

  于是,每到春耕时节,钟裕祥便成了生产队最忙碌的人。

曾经春耕时节,钟裕祥成了生产队最忙碌的人。

曾经春耕时节,钟裕祥成了生产队最忙碌的人。 

  每天晚上,他拉起闸口木板,小跑半个钟头到广播站,用喇叭告诉村民快去舀水,随即匆匆赶回闸口守着。

  月光洒在村里的小水渠上,潺潺流水,点点波光;父亲打着手电筒,沉默地在田埂边巡逻……钟超珍清楚记得给爸爸送饭时的场景。

  钟裕祥当过兵,身强力壮,守在闸口处,没人敢偷偷拦水。村民说:“只有他才能要到水。”

  这个为村里忙上忙下的人,自家粮食产量却比别人低。

  “真是个怪人。”提起父亲为村民要水护水,年幼的钟超珍心里难免埋怨:爸爸总是忙着大家的事,不抢农时耕自家田。但每晚看到爸爸比她们还累,钟超珍便又心疼起来,怨气也就散了。

  下游低洼地区不仅怕旱,也怕涝。钟裕祥的喇叭不仅是救旱霖雨,还是排涝警铃。

  钟超珍还记得,1998年发大洪水,家里的喇叭到深夜两三点还在响:哪里麻袋不够了,水淹到哪了,谁家快撤离……大水一过,钟裕祥便跟村民一起改水道分流、修整道路。

  钟裕祥找来工程队,在村里建了个小型水电站,村民不用再“看天吃饭”。妻子嫌他多管闲事,钟裕祥却喜滋滋:“这叫为人民服务。”

小小的广播站成为钟裕祥奉献的“最后一班岗”。

小小的广播站成为钟裕祥奉献的“最后一班岗”。 

  奉献早已刻进骨子里,他靠着一腔执拗,把广播站当做奉献的“最后一班岗”:“我会一直干,直到哪天眼睛花了、走不动了、做不了了。”

  七月稻浪飘香,正值农忙季节。早上6时30分,钟裕祥的广播再次准时响起。喇叭声中,村民又开始新一天的劳作。

 


编辑:古九平 审核:温志宝

 

文明创建

更多>>

主题活动

更多>>

文明聚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