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梅州文明网首页 > 未成年人
留住关爱,守护希望!给他们一片爱的蓝天
发布时间: 2022-06-07来源:南方+

  “六一”儿童节前夕,梅县区城东镇玉水村10岁的杨小龙(化名)收到了一份来自爱心人士的暖心礼物——一个崭新的书包和一本《奔跑的少年》图书。拿到礼物的一刻,他开心地跳起来,忍不住想给在外打工的爸爸打电话。

  小龙自小留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爸爸在福建打工,妈妈不知所踪。他很懂事,每天放学回到家都会主动照顾身有残疾的爷爷,帮忙做家务活。“小龙很乖。”这是周围人对他的评价。但是乖巧的外表之下,小龙脆弱而敏感的心理却难以被人知晓。

  这是一个需要被关注的群体。

  作为山区城市,梅州不少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留下年幼的孩子与爷爷奶奶居住。梅州市民政局数据显示,截至5月底,全市农村留守儿童共有2.26万名,其中小学阶段1.26万名,初中阶段1100多名,分布最多的3个县(市)是兴宁市、五华县、丰顺县。

  为守护这群孩子健康成长,近年来,梅州在各镇中心小学搭建起“爱心之家”,实现了“镇镇有家”,同时以政府为主导,联合社会多方力量,努力探索出一条适合山区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之路。

放学后,城东镇中心小学的孩子等待“村村通”班车回家。陈泽铭 摄

放学后,城东镇中心小学的孩子等待“村村通”班车回家。陈泽铭 摄 

  心理困境

  家庭教育缺失藏隐忧

  小龙今年上小学四年级。每天,他需要独自乘坐“村村通”公交,绕过弯曲的山路,来到镇上的中心小学。

  他的脑海中,没有关于妈妈的记忆,对于爸爸的印象也逐渐模糊。杨爷爷告诉记者,小龙出生没多久,他的妈妈便离开了村庄,自此杳无音讯。为了一家人的生活,小龙的爸爸早早背井离乡,前往福建打工,为了节省路费,只在春节等重大节日才会回家一趟。

  每逢周末,小龙偶尔会跟村里其他小孩一起玩耍,更多的时间是自己待在家里看电视,经常一看就是一整天。

  “爸爸平时很忙。”小龙告诉记者,爸爸每周会跟家里人通一次电话,问候老人小孩的情况,那是他一星期中最开心的时光。

  “想不想跟爸爸多说一会话?”听到这个问题时,小龙低下了头,不再说话,只是轻轻点了点头。

  内向、敏感、被动,这是班上的老师吴翠玲对这个小男孩的初印象。“这个孩子总是小心翼翼,甚至不太敢抬头看老师,他的世界仿佛被锁住一样。”

  不敢说、不知道怎么说、不知道向谁说……留守,仿佛意味着孩子的身体和心灵被禁锢,使得情感隐痛无处安放。

  “留守儿童最突出的心理问题,本质上是亲密关系缺失所导致的。”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梅州市心理学会常务秘书长、梅州市教育局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组专家成员何偲说,这群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缺失,没有建立正常的亲密关系,往往表现出性格孤僻、敏感、行为异常,甚至患有潜在的精神疾病等。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何偲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极具专业性的工作,就梅州而言,学校方面应当配备专业的心理老师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疏导。

  事实上,为了加强改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020年,广东教育厅发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行动计划》一文,要求学生规模达1000人以上的中学、1200人以上的小学须配备专职心理教师,到2022年底前,粤东西北地区学校配备率要达到60%。

受访者供图 

  记者在走访时发现,对于这方面工作,梅州乡镇及农村学校仍存在一定不足。以百万人口大县兴宁为例,当地共有9所乡镇小学学生人数在1200人以上,但专职心理老师数量几乎为零,大部分由班主任负责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

  业内人士认为,山区农村偏僻落后,难以吸引专业心理人才;人口较少的县区,其乡镇和农村学校分散、规模小,尤其是更为偏远的乡村教学点,学生人数达不到要求,成为政策空白区,“但这恰恰是留守儿童聚集地”。

  专职心理老师的缺失,也为处理心理危机事件埋下隐患。何偲告诉记者,学校内一旦出现留守儿童心理危机事件,普通老师没有受过专业训练,可能会不知所措,难以应付,更别谈进行心理干预。

  为了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梅州学校、社会各界正在积极探索。

  学校补位

  建“爱心之家” 丰富学生课后生活

  在吴翠玲看来,小龙性格的转变是在参加学校“爱心之家”的一系列活动后。

  在学校的“爱心之家”,小龙不仅可以阅读喜欢的图书,还可以跟小伙伴一起玩游戏,跟志愿者哥哥姐姐们说心里话……经过一段时间,他逐渐变得开朗起来,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放学后也不再形单影只。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而言,由于家庭教育缺位以及农村社区教育功能弱化,使得学校教育往往承担着儿童教育的绝大部分责任,对教师的教育责任和期待也被空前提高。因此,学校成为留守儿童能否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

  小龙所在的城东镇中心小学,有来自周边各个村落的30多名农村留守儿童,他们几乎都是接受“单亲教育”或“隔代教育”,难以健康成长。

“爱心之家”里设有图书室、阅览室、信箱等,成为孩子放学后的乐园。  受访者供图

“爱心之家”里设有图书室、阅览室、信箱等,成为孩子放学后的乐园。

  2014年,该校成立关心留守儿童的“共创成长路”社工服务站,成为全市第一间有社工服务站的学校,并在2016年成立全市第一家留守儿童“爱心之家”。

  记者注意到,“爱心之家”里设有图书室、阅览室、一体机电教室、电话、信箱等,在每周固定时间开放,成为孩子们放学后的乐园。

  “成立‘爱心之家’的最大益处,莫过于使关爱留守儿童常态化。”城东镇中心小学副校长何冰莹认为,解决留守儿童心灵上的匮乏,是关爱服务的关键,这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活动具有持续性。

  关爱留守儿童,家庭、学校、社会必须加强沟通、交流。何冰莹告诉记者,以“爱心之家”为平台,学校搭建了留守儿童、困境儿童与社会各界力量相互衔接的渠道,整合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到这项育人事业中。

  12岁的谢宇(化名)便是在“爱心之家”的关怀下成长起来的孩子。

  据何冰莹介绍,学校老师在一次家庭探访中了解到谢宇的父母是天生聋哑残疾人,他从小到大由爷爷奶奶照顾,属于“事实留守儿童”,“这也导致小孩内向、自卑,甚至有自闭的倾向”。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校“爱心之家”联合社工与谢宇加强交流,与其建立信任关系,同时鼓励他参与志愿队活动,拓展交友范围。在周末,学校则联合村里的“五老”(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组织学生到谢宇家中参与学习小组。

  一年后,谢宇有了喜人的变化。“以前,他见到社工时非常腼腆,现在会主动与他们打招呼、说心里话。”何冰莹说。

  “‘爱心之家’里哪个活动最受欢迎?”当谈到这个问题,孩子们纷纷表示,是“亲情连线”。

  “爱心之家”的一大作用是改善亲子关系。何冰莹说,这里提供电脑和电话,为留守儿童及家长畅通交流渠道;还会让孩子DIY小礼品、制作感恩卡、写信等送给父母。“活动中,我们不断听到学生反馈说父母对自己的态度更温和。”何冰莹说。

  目前,梅州全市共建立起138个“爱心之家”,镇级中心小学全部覆盖,实现了“镇镇有家”。“爱心之家”逐渐成为留守儿童真正的“家庭式港湾”。

  各方合力

  一人一档 实行动态管理

  “长大后我也想加入协会,成为关爱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队伍中的一员里。”“我想尽我所能帮助其他孩子。”每当收到曾经帮助过的孩子的留言,兴宁市善小助学协会会长刘选仁总会感到十分温暖。

  “我们希望以小群体带动大群体,形成互助、向善、向上的社会氛围。”刘选仁告诉记者,作为广东省“牵手行动”梅州组的组长单位,兴宁善小助学协会已经有1500多个会员,其中包括爱心企业、热心群众等。

  在2021年度“牵手行动”中,梅州组38个组员单位投入工作人员累计达900人次,服务覆盖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人数约1500人,投入资金128万元。

留守儿童在学校“爱心之家”玩游戏。  受访者供图

留守儿童在学校“爱心之家”玩游戏。

  随着爱心活动的深入开展,刘选仁逐渐意识到,资金支持固然关键,但对孩子心灵上的慰藉更是至关重要。

  在兴宁善小助学协会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她们将留守儿童当作自己的孩子对待,为其提供家人般的关怀。6名“爱心妈妈”将自家房子布置成一间温馨的儿童房,每逢周末便将帮扶的留守儿童接到家中,与孩子一起玩游戏、吃家常菜……

  但一个人的坚守,毕竟不是长久之计。一群人的参与,一种可以延续的制度,才能更有力地呵护留守儿童的成长。

  刘选仁告诉记者,类似“爱心妈妈”的组织毕竟不是专职的,而是出于自发的爱心。要想更好地修复亲子关系,还需要专门的机构介入,由其既具备专业心理疏导知识,又具有亲和力的成员提供帮助。

  留守儿童是当下特殊的存在,其监护无法只靠任何一方,更需要政府出台相应对策,与学校及社会形成合力。

  梅州市民政局相关科室负责人告诉记者,当地建立农村留守儿童信息台账,按一人一档,将其信息及时、完整、真实地录入广东省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管理系统,并实行动态管理。

  “对可能面临监护缺失、监护不当等问题的儿童,我们则充分利用机构、社工及基层儿童主任的力量,进行一对一结对帮扶。”上述负责人说。

  具体而言,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通过电访、走访,了解评估留守和困境儿童的需求,建立个人档案,针对有需求的留守儿童开展个案服务。各县(市、区)民政部门积极与公安、教育部门沟通协调,督促指导基层不断减少辖区内无户籍和失辍学农村留守儿童数量。

  梅州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主任肖勋铭认为,留守儿童最需要的是陪伴,常态化的陪伴需要依靠当地社工和志愿者;政府为这部分人提供专业知识的培训,有利于提供更好的关爱服务。

  关爱留守儿童,需要走过一段很长的道路。各方留下火种,点燃本土力量,才能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持续护航。

 


编辑:古九平 审核:温志宝

 

文明创建

更多>>

主题活动

更多>>

文明聚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