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梅州文明网首页 > 客家民俗
梅县区:让非遗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发布时间: 2022-06-28来源:掌上梅州

  客家山歌(松口客家山歌)、木偶戏(梅县提线木偶戏)、客家泥塑、梅县区客家门神画……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梅县区留下了非常丰富和珍贵的文化遗产,截至目前共有4个省级、11个市级、39个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涵盖传统音乐、传统戏剧、曲艺、传统技艺、民俗、传统美术等9大类别;有省级代表性传承人3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名、区级代表性传承人62名。

  近年来,梅县区扎实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遗保护方针,抓住创建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契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活态传承中得到有效保护、在有效保护前提下得到合理利用,让非遗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加大宣传

  让非遗 “响” 起来

  近日,梅县区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展示展演活动在梅县区图书馆举行,松口客家山歌《竹叶撑船你爱来》、竹板歌对唱《非遗文化系民情》、梅县提线木偶戏《县官升堂》等富有客家特色的非遗项目展演节目轮番上演,给观众带来一场文化盛宴。客家泥塑、客家门神画拓印和木偶制作体验区吸引了不少家长和孩子前来体验,“零距离”感受非遗技艺的魅力。

 

小朋友在展示展演活动现场体验拓印梅县区“客家门神画”。(连志城 摄) 

  为了让“非遗”走进群众生活,梅县区以每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契机,在人民广场、华侨城广场等场所开展非遗主题宣传活动,提高群众自觉保护传承非遗的意识。“客家文化博大精深,平时我们的小孩很少有机会可以真切体会到,今年的活动把非遗文化与现代生活连接在一起,让孩子能够切身体会到文化之美,很有意义。”市民陈女士说。

  近年来,梅县区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站、抖音、直播、现场展演展示等方式,向全社会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文明、普及知识、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中的积极作用。同时,持续开展“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非遗进广场、非遗进景区”等展演展示活动,以戏曲山歌、木偶表演、图文展板等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广泛宣传非遗项目,让非遗深入千家万户。

  此外,梅县区还打造了梅县区非遗展示馆,以设立分馆形式把梅县区文化中心、梅县区文化馆、梅县区客家山歌传承保护中心、梅县区博物馆和图书馆融入非遗展示馆范围,同时还在梅县区客家山歌传承保护中心、梅县区木偶传习所、松口镇、南口镇等地建成了梅县客家山歌、梅县竹板歌、客家娘酒酿造技艺等6个非遗项目的传习场所(点),以多种形式向大众展示丰富的非遗文化。

 

梅县提线木偶戏展览区吸引不少孩子参观,感受非遗魅力。(朱日晖 摄) 

  “我们大力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与旅游景区合作,通过演出等形式让游客近距离感受非遗精髓,让非遗成功‘嵌入’现代生活。” 梅县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此外,他们还通过开设非遗公益培训班、开展非遗故事征文活动、举行非遗文化创意大赛等方式,为群众打开一扇认识非遗、了解传统文化的大门。

  深入挖掘

  让非遗 “活” 起来

  一堆陶泥、一把小刀、一双巧手……走进梅州市级非遗项目客家泥塑代表性传承人刘沅声的家里,记者看到陶泥在刘沅声的捏、搓、揉、掀之间,王阳明的生动形象便展现在眼前。“客家泥塑历史悠久,在我们客家人聚居生产、生活的场所均能看到形形色色的各种泥塑,泥塑能够表现人物、场景,将慢慢消逝甚至已经不复存在的民俗风情凝固下来,是保护客家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刘沅声介绍道。

 

刘沅声在捏揉之间创作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吴丽伶 摄) 

  日渐式微的客家泥塑,近年来在刘沅声手中发扬光大,他的作品多次在梅州、广州、香港、澳门、深圳、河南、江西以及印尼等地进行展览。刘沅声说,作为新时代的手工艺者,他将责无旁贷传承客家泥塑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下一步打算成立个人工作室培养学生,希望有更多志同道合的人来继承和发展泥塑艺术。

  客家泥塑是梅县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刘沅声则是梅州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我们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将与客家泥塑相关的客家传统民居登记建档,并列入不可以移动文物名录加以保护,同时通过非遗普查了解到刘沅声在客家泥塑的研究与传承中富有经验,将其列为‘客家泥塑’代表性传承人,并对刘沅声作品进行展览宣传,让客家泥塑走出去。”梅县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近年来,梅县区文化广电旅游局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工作,积极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与传承,依规做好各级非遗代表项目和代表性项目传承人申报推荐工作,不断挖掘优秀非遗项目,自2006年全区非遗普查工作全面开展至今,梅县区挖掘了一批社会影响大、文化价值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共9类54项。

  此外,梅县区还以物质文化遗产为载体,对非遗及其得以孕育、滋养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社区、围龙屋等进行整体性保护。“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做好非遗传承人和项目的挖掘和申报工作,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鼓励和扶持非遗传承人做好项目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赋予新的生命力。”梅县区文化广电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传承创新

  让非遗 “强” 起来

  “不动的时候是个玩偶,动起来就是艺术了。”在梅县区木偶传习所,记者看到工作人员正在练习边唱词边提线操纵木偶,配合音乐使木偶做出各种神态、动作。据悉,梅县提线木偶戏是各种木偶戏中艺术形象最完整、动作表演最复杂、操作难度最大的木偶艺术品种之一,善于表现童话、神话与科幻题材。2009年,梅县提线木偶戏被列入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梅县提线木偶戏曾深受大众喜爱,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却遭遇观众减少等困境。为保护和传承这一文艺瑰宝,梅县区木偶传习所近年来排演了木偶杯花舞、木偶写书法、木偶变脸、木偶喷火等节目,让木偶戏的表演更加生动,形式更多样化,跨界创新打造“木偶IP”。其中《变脸》获首届中国木偶展演金奖,木偶舞蹈《封箱》获广东省第七届群众音乐舞蹈花会金奖及广东省第六届岭南舞蹈大赛表演金奖、作品金奖、创作金奖。

  如何在创新的同时保护传承传统技艺?“关键在人才培养。”今年67岁的省级非遗项目梅县提线木偶戏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巫启胜说。为了更好地培养艺术人才,梅县区木偶传习所近年来采用“师带徒”和“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夯实人才储备基础,提升艺术人才专业水平;同时在当地实行“种子工程”,培养艺术苗子。如今,在巫启胜和其他老一辈艺术家的教导下,梅县提线木偶戏有了1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和5名区级代表性传承人。

 

大型山歌剧《合家福》多次赴外地演出,展现出客家山歌的别样风情。(梅县区客家山歌传承保护中心供图) 

  梅县提线木偶戏的传承与创新是梅县区秉承“传承不守旧、创新不离根”理念,积极打造非遗文艺精品和培育非遗传承人才的一个生动实践。为了让灿若繁星的非遗薪火相传,梅县区努力培养非遗特色人才,如梅县区新城中心小学常年开设山歌班,让学生从小了解客家山歌,进而喜爱并传唱客家山歌;梅县区文化馆在每年暑期开设公益培训班,培养学生对非遗文化的兴趣;实施“名师带徒”工程,壮大非遗传承人队伍。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积淀,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接下来,梅县区将坚持守正创新,在非遗研究成果转化、非遗生产性保护、非遗保护宣传展示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同时注重非遗人才的培养和使用,让非遗“强” 起来。

 


编辑:古九平 审核:温志宝

 

上一篇:
下一篇:

文明创建

更多>>

主题活动

更多>>

文明聚焦

更多>>